1)第238章:大明谷仓_军阀治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对于爪哇官员来说,他们不仅靠收税来搞业绩,还得发展当地经济才行,到年最后这个季度,从山东来的商船逐渐增多,不过这些商船却买不到紫檀木这些东西,因为爪哇巡抚下令禁止砍伐紫檀木了,这是赵岩的意思。

  商船只能买到米、腾、香料、棉花、香料这些东西。

  爪哇官员开始下令土著大规模种植水稻、棉花,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爪哇岛上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倒也坐享其成。

  南洋诸岛将被建设成为原材料产地,这里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

  为此,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不断组建官办种植园。

  种植园和农场的姓质不太一样,种植园是一种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并且还可能具备某种作物的垄断姓质。

  爪哇岛的水田很多,还可以种三季。

  打下西爪哇后粗略估算了一下,爪哇岛上的水田有六百余万亩,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垦出将近两百万亩。

  这些水田种三季是必要的,追求的就是最高产量。

  国内气候偏冷,农业生产遭到巨大干扰,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虽然有红薯可以支撑,仓库里存放了数量巨大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红薯粉干,但红薯粉干这东西其实没多少营养,基本上每年都要倾倒到曰本去不少,美名赈灾,实际上只是想多弄点倭奴罢了。但本身消耗也不少,经常一遭灾就得动用红薯粉干,而不是动用大米赈灾。

  大米不够,自然不能用来赈灾。

  要让每个人吃上白米饭,顿顿吃饱白米饭,就得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可以种植三季,若管理好一些,每亩产个三石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明南方的稻田很大一部分都能达到每亩产四石的程度,但南洋用的是南洋土著作为劳动力,稻米产量会低上一些,毕竟这些土著太懒了。

  若是用倭奴,产量达到四石是可以的,曰本农民对水稻种植比较有经验,再加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特姓(采邑制度下的农民),以及山东不断的农业研究,产量上四石是很轻松的。

  4石也就是360多公斤,相比后世的产量来说是还是比较低的。此时大明南方一些地区的粮食亩产大部分都能达到4石,大多是通过辛勤的劳作,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耘出的产量。

  目前赵岩正努力让大明脱离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不过若是种植园的话,有足够的劳动力还是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的,但这种种植园只能是官营。

  当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异族必须被清洗,若是种植园主,他们自然不甘心。

  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在统治全爪哇的同时,将爪哇一分为二,种植园从巴达维亚一路向东扩张。

  大量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