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06章 世子爷要两年平辽(第一更,求订阅)_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式步枪,或许谈不上什么新式。

  其实一直以来大连兵工厂制造的火枪,都是以恩菲尔德P1853为标准,甚至就连图纸,也是朱国强从另一边灯塔国某个老枪网站上下载的。

  不过,之前的并没有膛线,只是滑膛枪而已。现在要制造的则是标准化的恩菲尔德P1853。虽然它是“老古董”,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种划时代武器,它的膛线配合底部凹陷中空的米尼弹,使得其精度、有效射程大为提高的。

  尽管对于线膛枪的好处,很早就已经了解了,但是出于技术难度上的考虑,在他的建议下,朱国强选择了外周带有膛线的列奈克式独头弹结构的子弹,弥补滑膛枪的不足。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线膛枪的追求,甚至大连兵工厂从建立时,就一直在做着技术方面的准备。

  滑膛改线膛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不单关系到加工硬件——车床的技术水平,更与技工有关,尽管有拉膛线的拉床,但是给所有火枪刻上规范统一的膛线一点都不好玩。事实上,在另一个世界的1850年代,英国的军工厂就因为线膛枪制造繁琐,次品率高导致罢工频繁,生产无法维持稳定,线膛枪供不应求,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全面列装线膛枪,法国则干脆墨迹到1857年。

  甚至,这还是在两国从美国引进了新式机床的情况下——美国发明家伊莱·惠特尼在枪械生产中采用标准化零件,保证零件可互换。在此之前,枪支完全由人手工制造,每个制枪匠人做出来的枪都是独一无二的。直到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才发现,利用惠特尼的生产体系,美国人制枪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且标准化也为线膛枪和米尼弹铺平了道路。

  历史上,英国是通过引进美国机床解决了线膛枪标准化的问题,但在这边显然不太可能,尽管朱国强从国外的极客网站了下载了惠特尼发明的机床图纸,以博物馆的名义委托小厂定制了一批设备,但从工人掌握生产技术,再到生出来符合标准的零件,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子爷,要达到零可以互换,第一当然是定出每一个零件合理的公差,在最大、最小范围内,军械仍旧要能正常工作,现在我们的工人,需要熟练掌握机床的操作,生产出的零件要符合公差,这又需要校验……”

  一个相同的零件,只要是同型的枪械,都可以置入使用,不仅对兵工维护系统而言,意义重大,可以大幅减轻军械维护的资源,更能提高生产速度,但是仅仅只是有机床和刀具精密到能生产出符合公差的零件还不行,最后还要有恰当的质量管理,凡是不合规定的就要退回去重做。这一连串的作业程序都必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