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五十章 千里迢迢的援军_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鞑清控制的地盘中,距离临清最近的是哪一个?

  可不是德州。

  而是北直隶的清河。

  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县城,现在已经变成了济宁第二了。清军围绕着县城是挖了一圈壕沟,又挖了一圈壕沟;立了一个土堡,又立了一个土堡。期间还有不少砖石堡垒掺杂。

  总之就是一句话——要塞化。

  甭管他们之前在济宁在益都战事打的怎么稀烂,但鞑清思量再三,还是觉得这么做更为靠谱。

  因为不怎么干,他们面对秦朗的炮群时候更不堪一击。

  还有就是,鞑清现在除了这一招外,也真的想不出其他的什么法了。

  京城的某些人倒是对他们献上了‘棱堡’这一招。

  但是被多尔衮嗤之以鼻。

  华夏自有国情在此,岂能事事对照西洋的那些弹丸小国?

  看看西洋的那些撮尔小国才多少兵马,多大的地盘?他们那儿的招数能通盘用在华夏么?

  多尔衮可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通晓了所有后,才做出的这一决定。

  西洋国家兵寡地狭,棱堡这种只需要少量兵力驻守就能防御力爆棚的工事,对他们相当有用。

  你就那么多兵,要是碰到棱堡就分出一部分去包围,那几次分兵后你还能剩下几个兵?还能赢得至关重要的主力决战吗?

  可要是对棱堡不管不顾,这菊花又有威胁,这样也不成。

  所以就西洋那种一场大战只少少的两三万人,甚至更少的战斗,这棱堡是有用的。

  但在华夏就扯犊子了。

  不管是鞑清还是秦朗,一场大战那都是多点开花,出动的兵马远远比西洋那些小国要多,而且地域广阔,多的是回旋迂回之地,你在这设了棱堡,好,那我从别地过。

  也就是初始状态的秦朗,地不过半个海州,还他娘的海州城都不是他的,就那几个要害点儿,而且他还不缺钱,这样自然可以设立几个棱堡。

  但放在其他几方身上呢?这不就扯淡了么。

  尤其是鞑清。那他们之前跟朱明的战斗言,那关宁一线不就好比棱堡群么,说到底也是吴三桂把他们放进来的,而不是八旗兵真的把关宁防线把山海关给攻破了。

  还有鞑清几次破关南略的过程中,不也是很多州府没能拿下么,可我根本就不去打。

  我就避实击虚,我就盯着城外的百姓下辣手……

  这种情况下,可以装填更多人口的城池都比防御力过人,却面积狭小的棱堡管用。

  一句话,华夏太大,棱堡则太小,你野战不行,再多的工事也没用。

  清军在与明军厮杀的十多年里,用了多少回围城打援的招儿,又多少次打持久战,围的城内一粒儿粮食都没了?

  大凌河之战不就是最明显的一个战例么。

  明军根本就不用耗费重资的去修建棱堡,一般的城堡鞑清都拿不下。可是大明缺乏正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